接下來提供「時間-內容」對應表供讀者參考。
- 0 min 34 s 柯市長先從台灣現代史出發。柯市長認為1994 - 2014 是政治上藍綠對抗時期,從1994陳水扁與趙少康的市長之爭,激起藍綠對抗起點。但是轉眼到2014台北市長選舉,市長提到當時贏的人不知道自己怎麼贏,輸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輸,直到2017年,柯藉由大數據回顧,看出了端倪。
- 1 min 34 s 柯市長提到不同年齡層投票率最低的是20-29 歲。在2014 以前北市長選舉前,20-29 歲投票率不超過50%,但2014北市長選舉20-29 歲投票率則超過70%,柯市長認為這是開始世代對抗的歷史起點。
- 2 min 01 s 北市府研考會做出2017市長滿意度調查,看到在年齡層上,滿意度從40歲以上滿意度開始掉下去,但滿意度40歲以下就非常高,兩者差距大。柯透過統計分析,發現這數據唯一的重要影響指標就是年齡。柯有去調查其他政治人物的滿意度如賴清德、蔡英文,不同年齡層滿意度的都是要高一起高,要低一起低,最多差15%。
- 4 min 03 s 柯市長問到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只有他的民調長這樣?柯文哲說一個很簡單的點是他跟其他台灣政治人物完全不同,可是還是不足以完全解釋這種年齡分佈。柯市長談到當初2014北市長選舉時,反而是老的那個得到比較多年輕人的票,年輕的反而得到比較多老人的票。這個現象到底如何行程呢?
- 4 min 41 s 柯說剛好有一次天下文化的一個研究,也發現40歲是個民意分界限。 再一例一休、同志議題等,40歲以下支持,40歲以上反對,甚至40歲以下比較沒有藍綠意識的對抗。柯在此嘲諷為何政論節目怎麼反柯,為何撼動不了40歲以下的滿意度,因為40歲以下根本不看電視節目。
- 6 min 16 s 柯提到為何40歲在台灣形成一個魔數?為何40以上一個想法,以下又另一個?柯提出的解釋是1987解除戒嚴。他假設人10歲開始有政治意識,用1977年切成兩個世代。1977年以前出生是戒嚴世代,以後出生的是解嚴世代。
- 8 min 11 s 為什麼這個40歲會造成一個台灣政治上的困境,形成一個切點(cut point)? 因為40歲也剛好是目前人口中位數,意即切成兩群人數相近卻有不同想法,造成一半對決一半。柯認為要十年後,新的世代出來,新思維才會累積成主流思想。
- 10 min 55 s 「勢均力敵,所以才是問題。」
- 14 min 25 s 柯市長的人生哲學 Just do it. 柯市長提到活著就對那些討厭他的人最大的報復。(意指反柯的政論節目)
- 15 min 24 s 柯市長以台北燈節與世大運為例,來說明他認為兩個世代到底要如何相處呢?2016葫蘆猴燈節辦得不好,被罵到臭頭,在2017時年輕的公務員來找柯市長說要創新燈節,柯便決定放手讓年輕人做。世大運的開幕與閉幕都很成功,導演跑來跟柯市長講主要的原因是柯市長都不干涉他們。柯市長由此體認到未來是年輕人的,他只是提供舞台讓年輕人揮灑就對了。
- 19 min 55 s 柯提到作為一個市長,假設有人問他,2017年什麼最能凸顯台北是一個文明城市是什麼?他認為是2017開齋節。柯說很難想像在一個非回教國家,有五萬名穆斯林齊聚火車站對麥加朝拜。
- 20 min 46s 柯文哲認為台灣最大的優勢是自由。
- 22 min 15s 柯文哲認為要建立一個寬容的社會,從世代共容->共融->共榮
- 24 min 00s 柯到歐洲找華勒沙討論轉型正義也與突尼西亞的人士談論為何他們能在阿拉伯之春中快速轉型成民主國家-> 答案: Peaceful dialogue
資料參考:革命者的勝利: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獲諾貝爾和平獎(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009-dailynews-nobel-peace-prize/) - 25 min 23s 柯提到他對轉型正義的看法與解方,就是和平對話,有和平也要有對話。
- 26 min 19s 最簡單開啟對話的方式就是把老跟少都放在一起,所以柯推動青銀共居與祖孫共學,把人放在同一個空間,就有對話的開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