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思考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思考法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梅迪奇效應-跨領域思考的技術 (上)

為什麼要介紹這本書?

科技教父 Kevin Kelly 提到「效率就交給機器,創造是人類的事
AI可以把單一面向且有明顯規則的工作處理得比人類還好
但我們能多面向的學習與創造
簡言之,AI是單一領域的贏家
人類則可以是跨領域的贏家
這本書讓你有機會成為未來的贏家
教導你如何有效跨領域並產出大量新構想 
還有一個原因是這本書似乎已絕版,但我覺得書中的想法很值得推廣
因此想跟大家介紹這本書。

什麼是梅迪奇效應?

異場域碰撞之下產生出大量的新構想稱為梅迪奇效應
(梅迪奇是十五世紀的銀行家族,他們投注資金給科學家與藝術家等,被認為是文藝復興的推手)
異場域碰撞指的就是跨領域的觀念交錯在一起。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身專業領域的創新多半屬於方向性觀念
意即做小幅度的修正與更新,像是儀器的精準度提升。
跨域觀念則是指從單一領域的觀念延伸或連結到另一領域的觀念
例如將整年恆溫的白蟻窩轉化成大樓設計->東門大廈 (仿生設計)
整本書就是引導我們學習跨域觀念的產生
但在跨出去之前,我們會遇到一個惱人的障礙

你知道人的大腦很懶嗎?-談談聯想障礙

這不是醫學名詞,是作者提出的一個概念
一個例子:
蘇珊現年28歲、單身、個性直率又聰明。她主修生物學,輔修公共政策。
從學生時期開始,她就十分關心永續發展、全球暖化等議題。
她在政治上相當活躍,下列哪一說法比較可能是正確的?
ㄧ、蘇珊是辦公室經理人
二、蘇珊是辦公室經理人,在環保運動上相當活躍。
你選哪一個?
答案是第一個
另一個更簡明的例子
ㄧ、蘋果是綠色的
二、蘋果是綠色的,又很昂貴
那一個敘述比較可能是正確?
答案更明顯了吧?

第一個例子會選錯是因為裡面有較多關鍵字促使你連結到第二選項
但純粹就機率上來說,第一個選項可能性較高。 

聯想障礙用更精準的詞來講接近「快思」
我們的腦會選擇走最簡單的路,來快速判斷並採取行動,在原始生活的情境中這非常有效。
但為了要能有跨域創新的觀念產生,我們必須練習打破聯想障礙

如何打破聯想障礙?

長期練習的兩個方式 
1.接觸不同文化 (旅遊或是找個機會出國工作看看)
2.自學新領域 (Ex目前有許多線上課程,大家可以多方嘗試看看)
短期練習的兩個方式
1.扭轉假設 (Ex餐廳要有菜單轉成無菜單餐廳,或是記不住餐點的失智服務生
2.採取多重觀點 (切換自己的角色,Ex想像自己為畢卡索設計家具、房子?)

提高碰撞組合

打破上述障礙,會讓我們的態度與觀念更為開放
要如何更進一步碰撞出好的構想呢?
有三個方向可以努力

  • 職能多元化 
  • 三教九流跟各類人互動
  • 尋找異場域碰撞
職能多元化意味著在不同工作、計畫或嗜好之間遊走與變化
書中舉的例子是《沙丘魔堡》的作者-法蘭克·赫伯特
(
曾任電台播報員、潛水採蠔人、野外求生教練、編輯與記者等工作。)
多元的工作生涯成為他寫作的養分。
那單一職涯的我們能怎麼做呢?
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計畫與紀錄
以我個人生活為例,進行減重計畫時
剛好在研讀投資書籍與上投資課程
在學習與體悟的過程中漸漸發現運動與投資有相呼應之處
讓我覺得十分有意思!


三教九流跟各類人互動以現在的話來說,我覺得是走出「同溫層」與走出「象牙塔」
同溫層是
網路社群媒體演算法所造成的,它會推播你平時較有興趣內容或對象。
長期浸淫在社群媒體,你的版面都將是單一的角度與聲音。
所以我個人會點擊不同面向的粉絲專頁來刺激思考。
在書中舉的一個反例是,面試時許多面試官認為自己是有多年經驗所以可以一眼辨認出好的人選。但根據事後的統計與分析,面試人只是選擇了跟自己較為有共通點的人選,長久下來公司裡的人只會充滿著類似的人,也難怪無法創新與進步。
再來談談走出象牙塔。
專業領域容易成為一個象牙塔,會有自己的文化、規範與禁忌。
甚至連抱怨的內容都極為相似。要在同樣的地方尋找新構想,無疑是緣木求魚。
如果我們多接觸不同專業領域,前面提到的仿生設計就是一個絕妙的例子。

尋找異場域碰撞指的是你在不可能的地方尋找關係,然後看出這些關係的方向。
來看美國文學大師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如何為下一部小說構思新情節。
他會無意在字典裡找兩、三個字,然後設法把這些字串在一起,如果無法,就再找另外三個新字。
或是你可以嘗試「思想散步」。

當你有個初步的問題,卻在傳統的方式中碰壁,可以嘗試看看這個方法。
走在路上,撿拾或記錄你所注意到的人事物,散步回來後,寫下那些人事物的特性,

嘗試與你的問題連結在一起。藉此,你有機會找出新看法或方法來解決問題。
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工程師們想找出一個安全而有效的除冰法,來消除冰風暴期間電力輸線上的冰,卻處處碰壁。他們於是決定來一場「思想散步」,去旅館附近晃晃。結果一名工程師帶回一罐禮品店的蜂蜜
,他建議把蜂蜜瓶子放在每根電線桿的頂端,說這樣會吸引熊,熊爬上去找蜜,會使電線桿搖晃,把電線上的冰搖下來。利用震動的原則,他們想到讓直升機在電線上盤旋,把冰從電線上震下來。

以上涵蓋了本書一半的內容摘要
之後的精彩內容,我們留待下回分解
敬請期待!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策略三

策略三 調整對抗分心的方法 學會放自己一馬
1.兩大技巧
A.移除分心事物
B.若真的分心,就讓心思漫遊
2.原理剖析
無法專心的主因,在於有太多注意的對象。以演化的觀點來說,古早的人類們要注意接近的人、動物或其他威脅,所以隨時注意周邊環境的變化,是大腦的本能之一,如果大腦是容易專注在一項事物上,那生存上就會有很大的困難。換句話說,分心是本能的表現,我們會容易習慣舊的事物,開始分心,然後關注週遭新的環境變化。
3.如何實地操作技巧A:依照上述的觀念,我們要提升專注力的好方法是減少會讓你分心的人事物。在高科技的環境下,就是關掉3C產品的提示音,短短的20分鐘也好,或者如果有自己的辦公室,可關起門來;若在開放的辦公室,可戴上耳機降低噪音(但要不要播放音樂呢?後面的策略會再分享XD)。還有一個方法是根本性的提升注意力-靜坐(長期訓練靜坐的人比較有高度專注力)。
4.弔詭的技巧B: 心思漫遊,白話的講就是白日夢。把注意力想像成是彈簧的彈力,需要適度的放鬆才能維持良好的彈力。白日夢就是讓繃緊的注意力暫時放鬆。當你真的發現自己無法專注當下的工作時,做些小事讓自己心思漫遊一下。
但有些小事反而會過度消耗自己的認知力,如整理文件歸檔,因為要使用到短期記憶。作者推薦的小事有:看看窗外的景色、欣賞一幅壁畫、簡單整理桌面。
5.使用技巧B的另一種方式:正念減壓法,是喬卡巴金博士將東方禪修的觀念系統化,來引導與穩定人們紛雜的意念。觀察自己流動的意念,但不要評論自己的念頭,你就像站在岸邊的人只是靜靜觀賞意念匯流而成的河流,但你不會將自己的雙腳放進河中,或是去抓取河中的魚兒,你只是觀察著那緩緩的流水。換句話說,覺察自我。觀察自己一段時間後,再將思緒慢慢拉回到當下的工作。

「覺」的圖片搜尋結果
via 網路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策略二

今天跟大家分享書中的策略二
-------------------------------------------
策略二
管理你的心智能量 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
1.關於情緒
可善用的負面情緒:談談憤怒、悲傷(有文獻支持的論述,其他內文提到的負面情緒則無文獻支持,只是作者的闡述)
憤怒:當你明知有正確該做的事,卻害怕或擔心風險,可以試著激發憤怒,憤怒能驅使你做出真正的決定。
悲傷:悲傷使得人們的行為與思想較不自私,且會更深思熟慮。
策略一&二的整合:當面對決定點時,感受一下自身的情緒,也可以主動影響自己的情緒來幫助決策或完成工作。

2.
關於心智能量
一個大前提:做決定會消耗心智能量,不論決定是大是小
消耗過多的心智能量會產生心智疲勞
常見導致心智疲勞的活動:
不同事務間的切換、社交、久做不動、拜訪陌生客戶、檢查與修正錯誤、規劃工作內容、追趕期限等。
一個想法:不可能完全避免以上的活動,因為我們是人不是電腦,不可能隨時都把自己的效能維持在頂點。只是要在做重大的工作或決定前,避免以上的活動,讓自己有足夠的心智能量來做出正確判斷。

3.避免心智疲勞的具體方法
A.早晨先完成你當天最重要的工作,以免你的腦力被許多小決定消耗掉
B.瀏覽當日待辦事項有哪些,先加以區分,重要、創意、雜項等分類
C.只騰出一小時,閱讀與回覆電郵
D.在前一天就先做出明天的小決定,EX:明天三餐與穿搭

4.快速補充心智能量的三個小技巧
A.慢慢地深呼吸
B.
讓自己大笑
C.打盹10分鐘

5.最後一點-策略性不稱職
該點沒有科學基礎,是作者與工作表現傑出的朋友們,歸納出來的經驗法則。
不要被「責任」二字帶著走,想要拼命完成所有待辦事項,可謂天方夜譚。
有些時候要選擇完全不做某些小的待辦事項。

總之你有兩個選擇:
讓自己處於平庸的心智狀態處理所有大小事
OR
讓自己處在巔峰的心智來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五個策略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我們都會希望自己能掌握或抓住更多時間來完成更多的工作。
所以當工作狀況不佳時,最常會怪罪到的原因之一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
但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要試著去學習時間管理,但為何工作的結果與效能依然不彰?
所以問題不在時間管理,而是「心智能量管理」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不是電腦。
電腦只要給予更多時間與資源就能有持續、穩定的產出,但人腦卻不是這樣工作的。
我們在工作場域中都會發現總有一些時候,我們的精神顯得不濟,工作效能也跟著降低,但真正重要的工作卻還沒解決。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我們變得這麼疲勞,卻沒完成重要的工作呢?
明明就很努力了,但總是覺得事情做不完也做得不夠好?
以上問題的解答都在本書中。
本書就是用科學的觀念與方法來管理心智能量,並投入在最重要的工作中。
作者將數十篇的文獻整合成5大策略
1.辨識每個決定點
2.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
3.停止對抗分心
4.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
5.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

策略一 辨識決定點
決定點意即工作的某部分結束時的當下。通常在這個時刻,我們會急著找下一個工作事項來完成,但這樣做反而有害。此時,應該停下來花個五分鐘,想想接下來待辦事項還有多少,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有哪些?目前的體力與精神適合做甚麼?通盤思考後,再接著採取行動。如此一來,就不會把時間誤用在不重要的工作上,消耗過多的心力。

關於策略一的三個小技巧
1.珍惜每個決定點
2.事先計畫在決定點要採取的行動
3.在尚未決定接下來要做甚麼事之前,先別急著做下一件事

第一個技巧的觀念在於,意識到決定點時,就像在十字路口般遇到紅綠燈般,你要思考的是你要前進的目的地為何,而不是為了讓自己的車子能一直開動,而選擇盲目地前進或左右轉。讓自己跟工作暫時拉開點距離,綜觀工作的大局,找出重要的事物,安排合宜的順序,再去做下一項事務。

第二個技巧的使用在於預先設定好被打斷的當下,該做甚麼反應。
採取「如果...就...」的方式,預先設想工作上可能會被打斷的情境,然後規劃該怎樣反應對方的要求。

第三個技巧需要搭配後面的四個策略來運用
每個工作階段完成時,要停一下,評估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確認當天工作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並想辦法調整身心狀況,來應付接下來的工作。調整身心的部分就需要後面4個策略來幫忙。

在此賣個關子
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後面的四個策略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Your own worst enemy)

想要了解翻譯書有無閱讀的價值,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英文書名放上亞馬遜(Amazon)網站,看看眾多的國外讀者給該書幾顆星的評價。
而這本書在亞馬遜網站上得到4.2顆星,我想是值得大家一讀的。
廢話不多說囉!讓我為大家導讀這本書吧!
---------------------------------------------------------------------------
什麼樣的人可以翻翻這本書?
作者用一句詩化的語言來告訴你:「謹以此書,獻給那些長了翅膀、卻飛不起來的人
白話一點來說,這本書是寫給「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師,他在臨床中發現了一群「低成就高潛力族群」,他研究這些人的心理變化與行為轉變,得到的結果寫成了這本書。
如果你覺得自己有類似的困擾,不妨翻翻這本書
請至少看到第三章,你就會了解到這本書到底是不是你需要的書。

有什麼內容可以先分享給大家的嗎?
前面提到的低成就,其實主要是自己造成的,當然有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的影響,但這不是書中所要解決的部分,而是要解決掉自己造成的部分。
低成就高潛力族群的形成跟兩種行為模式有關
1.自我挫敗-面臨機會時故意放棄努力而招致失敗
2.自我設限
低成就高潛力族群的性格通常較為隨和、社交能力也不錯
他能透過本身的天賦與社交能力得到年輕時的成就
但隨著時間推移,要想有更進一步的成就,就必須關注更多細節與付出更多努力
就在此刻
問題出現
該族群已經習慣得來容易的成功
對於要花費時間的工作或學業覺得是浪費時間
與之對應的心態也產生:
萬一我努力了,沒做到不是很丟臉嗎?我如果不努力,至少還有藉口說:我只是沒努力而已
找到了不用努力的藉口,也找到了不會失敗的方法
然而所謂的成就也消失了

所以這本書是教我如何快速改變自己,然後得到顯著的成就嗎?
很可惜並不是這樣。
這本書是要打臉我們,告訴我們想要獲得成功沒有捷徑,同時要有接受失敗的勇氣
要拋開別人對你的眼光與設想,要確認自己心中的目標是什麼
先改變自己既定的思維慣性,然後導入新的行為,養成新的習慣
試著定計畫,不要放過細節,讓自己習慣紀律與注重細節
讓自己漸漸習慣改變的歷程

剩下的細節,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購書囉!!!
我們下次見!



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動腦兩分鐘 解決問題好輕鬆

我們小小的腦其實是何等的偉大啊!!
就某種角度來說
腦,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的生化武器!!而這個武器總是能不斷的改造並開發。 
關於腦的奧秘,至今我們都還無法了解全貌呢!

到底要如何善用這個武器呢?

在這邊 我想跟大家介紹這本「動腦2分鐘 解決問題好輕鬆」

其實他的中文書名 感覺很LOW

反而他的英文原名比較威猛 英文書名叫

SPEED THINKING (極速思考)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一種思考技術!

作者幫許多公司參與研討與決策

在累積大量實務經驗後

他發現要做一個決策的最經濟的時間就是

2分鐘!!

聽起來真的很不可思議!

作者提到2分鐘時間很短,因此也迫使我們必須高度專注及投入

而在高度專注及投入下,我們會進入一種「心流」

心流的狀態就好像是,我們聚精會神在打球、打電動、看電影時

那種投入,會讓我們忘了時間流逝,當下我們會感受到充實與興奮感。

作者希望大家利用2分鐘去思索問題的9種解決方案!!

並且利用4個過程讓你的方案更精緻

開始→評估→建構→行動

4個步驟的說明如下

開始:面對問題 想出9種答案或解決方法

評估:對於答案進行評估。關鍵:不要專注在批判或辯論
      而是對9種選項 進行分數評估
      最重要的評估是「熱情指數」 因為熱情給予你能量(強大的動機)

建構:針對所選出得分最高的選項(想法、答案)進行培養!
           意即將我們的想法變成可實行的概念
           在建構的過程中還是2分鐘
           因此將我們的批判性降低,而能更開放去思索

行動:馬上建立9個可行的步驟

每個步驟利用2分鐘去實行

8分鐘 讓你完成一項決策!

聽起來真的很扯!

但大家可以試著 練習看看!

方法很簡單!試著開放你的大腦吧!

本篇摘要:

2分鐘去思索問題的9種解決方案

利用4個過程讓你的方案更精緻

開始→評估→建構→行動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史丹佛大學的創新X創意X創業的震撼課程

「人生沒有辦法彩排,因此千萬不要錯失大放異彩的機會!」

這是一本介紹創新X創意X創業的書。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你新的觀念與想法顛覆你對人生的看法!

顛覆想法最簡單的方法是「把事情反過來想」。
在中華文化裡,「反過來想」的大師首推老子!
在春秋戰國時代,每位思想家都想幫助國家有所改變,提出許多的看法與政策,希望國家朝著他們心中的方向走去。但老子觀察之後,發現到大家各說各話,國家雖然有所改變,但不是一定是往好的方向前進,甚至更糟!

各思想家希望君主要積極作為,老子卻反過來提出「無為而治」;
各思想家希望君主壯大自己的國家,老子卻反過來提出「小國寡民」!

老子思想上的創意即使過了2千多年,現在看來依然歷久彌新!

在本書中強調創新X創意,擺脫框架的思考是書中的重點
而要擺脫框架的第一步是認出生活中的框架
用書中的話來說,便是發現問題、界定問題!
生活中的人事物,我們大多習以為常
甚至對於長期存在的問題,我們也覺得習以為常
不懂得去面對、解決,反而選擇忽略
然而,創新者選擇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
發現出新的問題,並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進而成為商品產生利潤。
要如何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呢?
作者建議,我們可以想像自己出國旅遊時,對於外國的一花一草
都無不產生莫大的好奇心。用這樣的心態去重新看待生活中的人事物
就好像古人常說的:「萬物靜觀皆自得,處處留心皆學問」
多用心去看待周遭,你必然會有收穫。

最後送大家書中的一句話: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關鍵不是閃避每一顆子彈,而是遭到打擊後能迅速復原。
共勉之~~~~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槓桿思考術(一)-勞力的槓桿效益

思考是一門自發性的學問

要先對人、對事、對物

有所好奇 有所疑慮

你才會開始思考
--------------------------------------------
今天要介紹的《槓桿思考術》

核心思想:Doing more with less (作者在書中簡稱DMWL)

用較少的力量達到更大的效益 意即「槓桿效益」


作者本田直之 針對四大面向做討論

分別是:勞力、時間、知識、人脈


勞力的槓桿效益

注重三個方向:建構化、習慣化、KSF
建構化是去觀察過往做某事為何順利?
能否把他流程化?
簡言之 就是將個人做事的方法 形成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流程作者主張把個人處理事務的方法變成手冊 並且按表操課                 

習慣化則是養成良好個人習慣,培養自動自發的能力
作者主張從小習慣開始,並以數據化的方式做管理
提倡做一張習慣檢查表

KSF(Key Success factor)
做任何事情前 不是埋頭苦幹就好
而是要去試著思考如何達成工作的最高效益
作者引用80/20法則(帕列托法則)
找出該工作中最重要的百分之二十
將心力投注在其中 便能產生百分之八十的效益
這是我們會問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什麼是工作中重要的百分之二十呢?
你可以透過以下三個方法去找尋:調查前例、請教前輩、找相關書籍
像是如果你是個公職考生 你可以去補習班請教老師
或是去書局中找尋 公職考試的準備方法
更直接的是看朋友中 是否有人考上公職 向他請教

---------------------------------------------------------------
下次內容連載-時間的槓桿效益

敬請期待囉!